3.3万邻长扎根韶关乡村!“睦邻制”织密治理网,点燃振兴火
- 时间:
- 浏览:1
- 来源:区块链形式资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实习生 倪纷纷 韶关报道
从化解127起邻里纠纷到打造58户“美丽庭院”,从帮助村民销售8万斤滞销甜竹笋到带动400万元乡村旅游收入……在韶关,3.3万名邻长既是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更是致富带头人。“睦邻制”以“近邻”为纽带,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什么是“睦邻制”?简单来说,就是在村民小组下设“邻”基本单元,以居住相邻的5—15户村民划为一邻,并选举邻长,以此把组织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构建睦邻制网格体系,畅通乡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面对基层治理中村干部人少事多、群众需求难以精准匹配、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韶关这场乡镇实验找到了突破口。截至目前,韶关全市1205个行政村共选配邻长3.3万多名,联系服务33万多户村民,初步形成“村-片-组-邻”的基层治理格局,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百千万工程”建设中。
以邻长联邻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仁化县高莲村最早推行“睦邻制”这一创新举措。2000多人的村庄,只有6个村干部。如何让各项事务运作得井井有条,村里36名邻长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
据了解,邻长由村里威望较高、服务意识较强、为人做事正直正派的人担任;邻长选举坚持“群众推选、村党组织认定、乡镇(街道)审核把关”的推选程序,对邻长人选进行严格把关。
选出的邻长熟人、熟地、熟政策,在政策宣传、矛盾化解、风险防范、乡风文明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村委的左膀右臂。
一方面,邻长能深入浅出向群众解读政策法规,推动惠民举措落地见效。例如,围墙整治曾是高莲村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一大难题。高莲村邻长带头宣传乡村绿美建设,带头矮化围墙,累计发动群众打造出58户示范庭院,成为全镇标杆;铁龙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翁源县8个镇中排名最后,在邻长们挨家挨户的积极宣传下,已跃升至全县第一。
董塘镇党委委员罗威表示,邻长不是官职,本身就是村民中的一员。他们设身处地、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让村里环境“蝶变”,得到家家户户发自内心的支持。
远亲不如近邻。另一方面,邻长们也通过串门、拉家常等形式走进群众家中,成为邻里关系润滑剂。据统计,自“睦邻制”实施以来,高莲村36名“邻长”已成功化解类似纠纷127起。
罗威表示,要让邻长“干得好、留得住”,还需要解决“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据介绍,新莲村、江头村等村将邻长履职与“积分制”挂钩,邻长参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绿美建设等均可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如2024年下半年以来,高莲村村民累计5600余分的积分池,已兑现价值14500元的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此外,对表现突出的邻长,优先推荐入党、列为村后备干部或村小组长人选,并宣传先进事迹。
去年11月,根据试点经验,韶关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睦邻制”工作的通知》,明确组织架构、邻长职责、工作机制以及邻长权力清单、议事清单、负面清单、激励措施等。
2024年以来,韶关先在仁化县2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及典型培育村试点推行“睦邻制”,后全县铺开、向全市推广。截至目前,全市邻长参与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90余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00余个。
从自治到发展,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睦邻制”的创新推进激发了村民的自治活力。邻长们自发地加入乡村议事机制,村民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谋划发展转变。
在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邻长建言献策座谈会”成为村民自治的写照。该村支持邻长有效参与和监督“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相关工作,共收集邻长建议69条,其中修缮水渠、灌溉设施,绿化等46条建议被采纳,让乡村建设项目做成“民心工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韶关市委组织部获悉,2024以来,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邻长列席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组织等召开的有关会议,大力支持邻长牵头组织本邻村民“面对面”“零距离”对邻里事务共商共议共办,为群众提供“微服务”3.2万多次,有效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产业振兴。除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外,不少邻长还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乡村产业“抱团发展”。
岩头村邻长谢和纲带头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高于市场价0.2元/斤的价格收购当地甜竹笋8万余斤,解决甜竹笋滞销问题,带动村民增收7万元。在曲江区樟市镇,邻长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该镇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
同时,邻长们还尝试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改善乡村就业生态,吸引外出能人带着技术、资金、项目返乡,为乡村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始兴县城南镇东南村邻长邓罡华是乡贤能人,他将外出学习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无条件教授给当地村民,激活村民投身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村邻长们了解到本村典型村建设中文旅产业的发展困境后,全员开展遍访联系户工作,协助摸排在外务工优秀青年人才情况,积极宣传惠民政策及典型村建设工作,组织有返乡创业就业意愿的20余人回村商议发展研学产业事宜,最终吸引34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
结合“邻”这一基本单元,韶关1205个行政村的产业项目优势互补、资源联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据悉,202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平均超65万元,最低收入标准较上年增长50%。
国际金价回调,足金饰品一夜下跌14元/克,黄金概念股普跌
猜你喜欢